在农村教会,义工是服侍的主力军。他们带着对神的忠心和热心,跑遍阡陌小道去探访,在礼拜天早早到教堂准备,默默承担着传福音、牧养的重任。可不少农村教会的义工,却面临“没动力学习”的困境:有的觉得神学知识太难,自己年纪大、文化低,学不会;有的忙完农活、家务就没精力,找不到学习的时间;还有的觉得“神学知识没用,农村教会更需要属灵生命和经历”。其实,提升义工的学习动力,不是靠“催”,而是要找准他们的需求,用接地气的方法,让学习变成“愿意学、学得会、用得上”的事。
一、让义工不怕学
农村教会的义工,很多人有一些怕:一怕自己文化低,不会用解经工具;二怕学不好被人笑话,没面子。要激发学习动力,首先得帮他们卸下这些心理包袱。
1. 降低门槛:不能对刚入门的义工推荐厚厚的系统神学类书籍,应先从基础的、口语化的资料入手。如:全国两会出版的一些神学类书籍。另外,给视力不好的义工准备大字版圣经、放大镜,给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义工录成音频,让大家觉得“这学习,我能跟上”。
2. 打消顾虑:教会牧者、负责人、同工要多给鼓励,少提“要求”。比如学习分享时,不说“你这讲得不对”,而是说“你这段分享让我想到另一个角度,咱们一起看看圣经怎么说”;哪怕义工学得慢、问的问题简单,也别不耐烦,让大家知道“学习是慢慢成长的过程,没人会笑话你”。
二、让义工用得上
很多义工没动力学习,是觉得“学的知识用不到实际服侍里”。比如:培训班的课程,学了很快就忘记了,根本用不到实际的侍奉中。要让他们愿意学,就得把学习和服侍绑在一起,让他们看到“学到的东西能帮上忙”。
1. 从服侍需求找学习内容:义工平时最头疼什么,就教什么。比如有的年轻义工不会给村里的老年人讲道,就专门学“怎么用老年人喜欢的话讲圣经故事”;有的义工在丧礼事工中遇到丧家做迷信活动,就培训“如何处理丧礼事工中的突发状况”;有的义工不会做探访安慰,就一起学“如何用经文中的应许劝勉有难处的人”。让义工明白学这些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到弟兄姐妹。
2. 在及时反馈中坚固信心:每当义工把学到的东西用在服侍里,哪怕只是“用刚学的经文安慰了一个伤心的姐妹”“讲道时加了一段刚学的圣经背景”,教会都要予以肯定,并鼓励受益的弟兄姊妹及时反馈给义工,让义工感受到“我学的东西有用,我能帮到教会”,激发学习的动力。
三、让义工不孤单
农村人讲究“抱团取暖”,单独学习容易半途而废,但一群人一起学,就有了互相带动的力量。
1. 建“小而精”的学习小组:不贪大,一下子建几十人的大课堂,可以按时间或服侍领域,分成3-5人的小组。比如同村的义工组成小组,每周有一次时间坐下来,一起读一段圣经、聊一聊学习心得。小组里都是熟人,大家放得开,也能互相提醒“这周该学习了”。
2. 形成“学帮带”的互助氛围:村里总有几个义工文化稍高、愿意学,让他们当“小老师”,帮身边的人。比如教会里的张姐妹学过基础解经,就让她每周教大家“怎么查圣经注释”;李弟兄会用智能手机,就教年纪大的义工“怎么听音频讲道”。这种“熟人带熟人”的方式,比外来的老师更亲切,学习起来也更轻松。
四、让义工有时间
农村义工的时间很零碎:早上要下地,中午要做饭,晚上可能还要照顾老人孩子。要是学习占用太多时间,很容易让人放弃。
1. 挤时间:义工时间有限,且每个人时间不同,不能要求义工每天学2小时,但可以引导每天抽出15分钟学习。比如早上起床后读一段短经文,晚上睡前听一段15分钟的解经音频。15分钟,虽然不起眼,但日积月累也会有收获。
2. 不搞形式主义:不要让学习变成“打卡任务”,比如不用要求每个人必须写学习笔记,不会写字的义工可以“口头分享”;不用每次学习都搞复杂的流程,搬个小板凳坐在一起聊圣经,也是很好的学习。让义工觉得学习不麻烦、不费劲儿,才能长期坚持。
农村教会的义工,最朴实的心愿就是能把神的话讲清楚,能帮到弟兄姐妹。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,关键不是“逼着学”,而是让他们感受到:学习不是负担,是能帮他们更好服侍的“工具”;不是孤单的事,是有弟兄姐妹一起陪伴的“同行”;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,是一步一步能看到成长的“小事”。当义工觉得“学习能让我更有用、更快乐”时,不用人催,他们自然会主动拿起圣经,愿意去学、去成长——因为这一切,都是为了更好地荣耀神,更好地爱身边的人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