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假期,朋友圈就热闹起来。有人晒出精心挑选的风景照,有人用滤镜营造氛围,也有人展示看似完美的瞬间。每一张照片都在提醒我们:生活似乎可以被修饰、被美化、被包装成理想的样子。可这些画面,真的是我们的真实吗?
或许,我们在努力用外在的风景提升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,同时也在掩盖内心的某种缺憾。因为深处的那个声音一直在提醒我们:我们正在逃避真实的自己,逃避在神面前活出本相的勇气,逃避那不够完美、甚至有些破碎的自我。
最能穿透人心的呼唤
其实,这种逃避并不新鲜。从古至今,人类都在重复同样的故事。圣经中,神在伊甸园里问亚当的第一句话,就是:“你在哪里?”(创3:9)这句话简短、平实,却承载了惊人的深度。它是整部希伯来圣经中最短的问题,却也是最能穿透人心的呼唤。
在希伯来语中,“你在哪里?”这个问题只有一个词:Ayekah。它不是冷冰冰的询问,更像是一声带着温柔叹息的呼喊,一个父亲在找他走失的孩子。那时,神并不是在查问,而是在寻找;祂并不是要责备,而是要唤醒。此刻,祂仍在轻声问我:“你在哪里?你的生命正走向何方?你的灵魂正在漂泊在哪条路上?而你所在的地方,真的是你愿意停留的位置吗?”
当那位无所不知的上帝问我们“你在哪里”时,祂不是不知道答案,而是希望我们开始知道,我们真实的位置以及真实的生命状况。那些失望、幻灭、未竟的梦想、迫切的渴望,祂早已知道。祂的问题,是希望我们能说出此刻的位置,看清它,承认它,甚至学着与它和平共处。那位调度星辰、掌管潮汐、知晓亚当藏身之处的主,同样明白我们的混乱、我们的疼痛、我们心中难以愈合的裂痕。祂问“你在哪里”,不是要定位我们的坐标,而是要我将心的罗盘重新对准祂。
但我们常常抗拒。我们的第一反应,总是想逃离。我想对着空气呐喊:“我不想在这里!我只想逃!”因为与现状为友,比逃避更难。直面自己的恐惧与赤裸,太危险,也太让人痛苦。
然而,我们需要看到,“Ayekah” 的意义正在这里:神完全明白我们的挣扎,却不愿任何灵魂继续躲藏。祂不要我们逃避感受,不要我们逃避盼望,不要我们逃避梦想,也不要我们逃避悲伤。
就像亚当和夏娃,我们的本能是躲藏,用无花果叶遮住羞耻,也遮住感受。相比赤裸的诚实,我们更容易选择麻木。可没有人告诉我们:当你隐藏自己时,你其实正在逃离自己。那是一种让人精疲力尽的迷失。
邪恶并不总以巨大灾难出现,它也可能是让你忙到无暇思考,让你失去对灵魂的提问。当你不再问“我现在在哪里”,你就会一点点被带离那条通向真实的路。唯有当你鼓起勇气、选择透明,你才会被神重新找到。
每天诚实地问自己:“我现在在哪里?”这并不是软弱,而是重生的起点。而那位问你“你在哪里”的神,足够强大,可以拥抱你,无论你身在何处,无论你现在是什么样子。祂的拥抱并不因你的状态而改变,因为祂爱的是你这个人,而不是你的表现。
神的追问不是为了定罪
诗人这样祷告:“神啊,求你鉴察我,知道我的心思;试炼我,知道我的意念。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,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。”(诗139:23–24)这是最勇敢的祈祷,因为它邀请神进入我们的内在世界——混乱、挣扎、疼痛,都不再被隐藏。
神的追问从来不是为了定罪,而是为了相遇。神学家朋霍费尔写道:“走出你的藏身处……走出自我折磨……承认你是谁,不要陷在宗教性的绝望中。做你自己。亚当,你在哪里?”当我们愿意走出恐惧的树林,光就会再次照进来。
这是“亚当的世代”,一个不断逃避神怀抱的时代。孤单的人终将迷失,直到孤单走到尽头,迷失才会停止。而那位神,正是自称“以马内利”的神,祂要与我们同在。
在希伯来文里,神问亚当的“你在哪里”,用的不是常见的 Eifoh(单纯问“在哪”),而是 Ayekah,一个更深、更带情感的词。Eifoh 是定位,Ayekah 是心的追问。那是父亲的呼唤:“你去了哪里?若你不在我身边,又在何处?”神的声音中带着悲伤,也带着期盼:“你在我面前的关系里去了哪里?是什么让你离我更远?我本盼你与我同在,如今你身在何处?”
神在哭泣,因为祂与所爱之间出现了距离。那历史上第一个问题,其实是爱的挽回,是神邀请人类回到爱的地图上。祂懂得“乐园出错”的痛,懂得天堂坠落的寂寞,也懂得人与神隔绝的撕裂。
每一次,当我在绝望中呼喊:“神啊,你在哪里?”祂都用那最初的呼声回应我,同样的词、同样的心音:“Ayekah——你在哪里?我多么盼你回到我这里。”“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在寻找你,祂要常与你同在;祂因你而欢喜歌唱。”(雅3:17)这不是控诉,而是爱的歌。三一的神不会对你失望,不会斥责你,也不会拒绝你。祂喜悦你,注视你,渴望与你同在,用恩典之吻复活你,因你而不断唱出爱的赞歌。
神知道,真正的爱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互动,而需要祂的参与。唯有神能在两颗破碎的心之间,创造出超越失望的爱。
重新定向
从一开始,神就为人与祂之间的距离而心痛。当我们远离,祂便开辟通向我们的道路,那条路,就是十字架。十字架象征着张开双臂的神:祂伸展的方向,既是宽恕,也是邀请。如果我们的堕落是背向神,那么归回就是转向神。若当初是从树上取下禁果、独自品尝,那么如今就是回到生命树前,重新依附祂,并在祂里面得着生命。
堕落切断了我们与神的连结,而神用十字架重新接上。祂的臂膀绕过我们的羞愧,轻声说:“现在一切都好,因为我与你同在。”只有当我们与祂重新连结,我们的故事才算完整。
信仰的核心,不只是规则,而是关系;不只是敬拜,而是归属。十字架的形状——纵向的神与人、横向的人与人——正是神的心意:祂造我们,是为连接而造。于是,我们得以重新定向。就像一艘航行的船,我们无法控制风的方向,也无法控制浪的高低,但我们可以调整帆的角度。关系会让人失望,计划会崩塌,身体会衰弱,盼望会延迟。但在这些不可控中,仍有一个自由:我们可以选择将帆转向圣灵的风,让祂的气息充满我们。只要帆朝向祂,我们甚至能像彼得一样,走出船外,踏浪而行。
与亚当不同,当亚伯拉罕听见神呼唤他时,他回应说:“Hineni”(我在这里)(创22:1)。这是圣经中最短、却最有重量的回应。“我在这里”,不是点名式的“到”,而是全然在场的宣告:我整个人在这里,我向神完全敞开。
这句话在圣经中出现过多次,而每一次,都是命运的转折点。“我在这里”,是灵魂的重新定位。它意味着从逃避到回应,从隐藏到相遇,从“我在哪里”到“我在这里”。
人生的关键,不在于速度,而在于方向;不在于能走多远,而在于是否走在对的路上。灵魂的成长,就是不断地重新定向。所以,当神问我们:Ayekah?(你在哪里?)我们要勇敢地说出那句回应:Hineni(我在这里。)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