戳破“粉红泡泡”:迷失时代的信仰实验

作者: 郑微末
来源:福音时报
2025-10-16 14:50:00
分享与播放

我们这个时代,总爱用一种近乎嘶吼的喧嚣,标榜自己的“现实”,却又无比珍爱地,将自己蜷缩于一个巨大、柔软、泛着病态粉红的泡泡里。泡泡之内,一切棱角都被温柔地磨平,所有悲剧都被体贴地解释为误解,而那些冷峻的真理,则被当作消化不良时的幻觉,付之一笑。

但就在香港,这座由玻璃、钢铁与金钱浇筑的未来之城,竟有人决意要做一件最不合时宜却也最痛快的事:他们带来了一根针。

这根针,便是那场“第六届基督教性伦理峰会”。10月初,在圣方济各大学的校园里,一场两年一度的“文化战争”悄然拉开序幕。他们为这场集会起了一个绝妙的名字:“迷失在粉红泡泡的海洋之中”。这标题本身就是一首精准的诊断诗,好比在说,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,并非迷失在旷野森林,而是迷失在自己亲手吹制的、充满甜腻空气的泡泡里。

而那些被世界嘲笑为“过时”的基督徒们,此刻成了敢于直视这片虚幻的人。他们开出的解药,如山丘般古老,也如山丘般坚实:回归圣经。

一、疯狂世界的解剖学:在七个泡泡里沉思

与其说这是一场峰会,不如说是一个精心布置的“真理游乐场”。其核心,是七个被命名为“泡泡”的体验空间,每一个都像一间道德实验室,精准地对准了当代人心中最纠结的伦理议题。

这七个泡泡分别是:探讨网络爱情的“虚拟泡泡”,关注生命价值的“生命泡泡”,应对婚姻挑战的“浪漫泡泡”,聚焦人工受孕的“冰晶泡泡”,反思父亲角色的“超人泡泡”,理解性少数处境的“彩虹泡泡”,以及处理婚前性行为的“欲望泡泡”。

这些空间的设计,其高明之处在于,看似是开放的旅程,实则每一步都通向一个预设好的、基于保守神学的终点。

就拿讨论人工受孕的“冰晶泡泡”来说。没有简单地谴责,而是通过一部微电影,冷不防地抛出一个巨大而沉重的问题:“生命的主权,究竟在人,还是在神?”

这个问题,瞬间将一个医疗科技议题,拉升至关乎人类骄傲与上帝主权的神学高度。它逼着你去想,那些被遗弃的受精胚胎,那些微小的生命,在冰冷的液氮中等待着一个永不会到来的未来。

同样充满悖论的,是“彩虹泡泡”,被布置成一个“理解”与“聆听”的空间,充满了同理心与牧养关怀。然而,这所有的温柔与倾听,都在一个坚固得不容置疑的神学框架内进行:绝不认同同性关系。

这恰是现代世界最难理解的智慧——爱,并非无原则的赞同,而是在坚守真理的同时,给予最深的陪伴。他们聆听每一个挣扎的故事,目的却不是为了拆掉羊圈的篱笆,而是为了将迷途的羔羊,温柔地引回他们坚信的羊圈之中。

二、故事的回归:对“真人图书馆”的虔诚“盗用”

现代思想的一个弊病,是憎恨故事而偏爱数据。我们习惯将活生生的人,拆解为统计图表和心理学案例,却忘了我们是靠故事来理解世界的。这场峰会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,将个人叙事的力量,置于核心。

“粉红通道生命故事”和“真人图书馆”便是最好的例证。前者用海报长廊,匿名展示了在婚前性行为、同性恋身份认同中挣扎的个人独白;后者则更进一步,邀请亲身经历者,包括离婚的男士、有过堕胎经历的女性、服务于性工作者的牧者,像一本本被打开的书,与你分享他们崎岖的生命旅程。

当抽象的伦理原则,化为一个个具体、温热、甚至带着泪痕的故事时,其说服力远胜任何枯燥的教义宣讲。

当然,必须看到,这些被挑选出来的生命故事,绝非中立。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组织的,旨在讲述一个共同的主题:偏离传统所带来的痛苦,与最终回归所获得的救赎。

更有趣的是,这种形式本身,就是对进步派常用方法的“策略性再挪用”。众所周知,“真人图书馆”本是为打破偏见而生,如今却被巧妙地“洗礼”,用来巩固一个截然相反的伦理目标。这其中并无不诚实,因为在他们看来,关于堕落与救赎的伟大故事,其真正的版权,永远属于教会。

三、一堵看不见的墙:幕后的信念联盟

要理解这场峰会的全部意义,目光必须穿透前台的炫目灯光,望向幕后那些坚定的建构者。

这并非某个单一教会的行动,而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跨宗派保守团体联盟的杰作。核心成员包括“香港性文化学会”、“明光社”,甚至还有大型福音派教会“播道会恩福堂”与天主教的“教区婚委会”。这些在别处或许争论不休的团体,在“传统家庭”这道战线上,结成了坚固的同盟。

这印证了一个古老的真理:当城堡受袭,平日里争吵的守卫,也会并肩守住城墙。

这场峰会也并非心血来潮,而是自2015年起,一场持续了10年的文化工程的延续。回顾其轨迹,能清晰看到一条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的转向。早年,他们还在“应对挑战”、“守护婚姻”;而如今,他们意识到,赢得法庭官司是一回事,赢得下一代年轻人的“心与灵”,则需要更具情感共鸣的文化进路。他们的目标,已从守住一块阵地,升级为一项更为宏大的工程:为下一代进行积极的“世界观建构”——一个更坚固的泡泡。

那么,该如何评估这场“戳破泡泡”的行动?

若以其对香港社会即时的、公共的影响来衡量,或许成效有限。然而,这从来不是其主要目标。这场峰会真正的成功,在于向内的社群加固。它在一个被视为充满敌意的世界里,成功地创造了一个“另类公共领域”,一个为期一天的、小型的、替代性的现实。在这里,一种特定的世界观被呈现为不容置疑的真理,信徒们被装备、被赋能,去挑战主流的世俗叙事。

说到底,这场“戳破粉红泡泡”的行动,是为了在年轻信徒的心中,吹起一个更坚固、更具吸引力的信仰“泡泡”。

这听起来像个悖论,却是一切深刻真理的本质。人总是需要活在某个“泡泡”里的,问题只在于,你选择哪一个?是那个由现代性的甜腻空气吹成的、一戳即破的粉色幻象,还是那个由2000年坚固教义构成的、看似狭小却能容纳整个宇宙的磐石?

前者看似自由,实则空洞;后者看似束缚,却许诺让你看清万物的真相。而那根用来戳破前者的针,恰恰就是构建后者的基石。
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版权声明

本网站来源标注是“福音时报”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。未经福音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(fuyinshibao2006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、网站、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,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,如需转载,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。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,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