争端勿闹在孩子面前 ——由一个被退学的孩子说起

作者: 穆熙
来源:福音时报
2025-09-17 15:39:17
分享与播放
亲子

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,父母在上面画什么,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孩子。

有一对夫妻,年龄差距较大,是老夫少妻;或许是因为年龄差距的问题,有代沟,他们经常闹矛盾。只要一闹矛盾,就会吵架,甚至动手,以至于孩子惊恐到报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。

夫妻之间的矛盾,伤害的不仅仅是双方,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尚处于“白纸”状态中的孩子。就说说这对夫妻的孩子。孩子原本比较优秀,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成绩名列前茅,行为上也比较正常。

但自从父母关系出现问题,并毫无遮掩地出现在孩子眼前时,孩子逐渐改变了模样。起初是学习成绩下降,家长也无心送孩子上补习班。当然,这也“正常”,因为家庭出现了裂痕,孩子的状态不可能不受影响。

随着夫妻之间矛盾加深,愈演愈烈,孩子变得无心学习,逃课也就在所难免了;同时,心理也出现了明显异常。据说学校心理老师陪孩子的时间,比孩子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还要长,足以看出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。

孩子成绩下降,心理需要干预辅导,或许所在的学校都可以承担。但是,一旦孩子把解决问题的方式赋予暴力的话,那就危险了。后来,这个孩子稍有不顺,要么与同学打架,要么割腕自杀,导致学校不愿继续接收。多次转学,最后甚至没有学校敢接收。

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呢?当事父母最为清楚,原因就是在那张“白纸”上画了太多的脏话、争吵、埋怨、威胁、暴力,以至于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充满了这些负面内容,孩子也喜欢使用这些方式。如今,孩子的母亲单独带着孩子,仍在寻找学校。

这样的事例提醒我们,那就是夫妻之间的矛盾可能难以避免,但如果在孩子面前进行这些行为,实际上也是在向孩子输出这些负面信息,孩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和伤害。

所以,夫妻之间相处如何,影响的不仅仅是夫妻双方,也会影响孩子。既然如此,那就应当有所注意,注意什么呢?

一是争吵不要发生在孩子面前

只要发生争吵,当事人的心情必定会受到影响,即便是身为旁观者的孩子也是如此。这个孩子就是如此,以往平静的家庭氛围被争吵取代,不仅学不下去,即便有一点安静的时间都成了奢望,何谈健康?

二是避免出现暴力

有些人以为暴力可以解决问题,有些人以暴力出气,有些人控制不住自己,反正不管怎么样,暴力带来的结果是更深的伤害。对孩子也是如此,仿佛是在手把手教导孩子如何对待分歧,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处理问题。

三是吵架不要把孩子也带进去

那对夫妻吵架的时候,总会说孩子是累赘,威胁不再养孩子;有时候也会在孩子面前灌输对方的不好,要孩子表态,不表态就挨打。导致孩子精神压力大,缺乏安全感,以至抑郁。

其实,关键还是在于夫妻间的感情要好。夫妻间的感情好了,就会想着对方,不会为了对方的不是而斤斤计较、不依不饶,反而会要求自己多多付出。对于孩子来说,能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,是一件幸福的事,因为他们可以从中感知到温暖、关爱、饶恕,而不是暴力与争吵。

“那人独居不好,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。”(创2:18)夫妻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,还是要回到神的面前,因为只有回到神面前,才能知道另一半乃是“配偶”,为帮助者,相互成全者。这是夫妻关系的核心,不可脱离。一旦脱离,危害在所难免,不仅意味着夫妻关系会变味,家庭关系也会随之变质。
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版权声明

本网站来源标注是“福音时报”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。未经福音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(fuyinshibao2006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、网站、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,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,如需转载,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。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,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