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家暴致死案件。25岁的刘姓女子疑似遭丈夫及其母亲长期虐待,最终不幸离世。这起案件不仅让人心痛,也让社会再次正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——家庭暴力。在悲剧的背后,我们不得不深思:在家暴之下,婚姻的意义究竟何在?
当婚姻不再是港湾
婚姻,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之一,它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,更承载着责任、承诺和对未来的共同期许。理想的婚姻,应该是互相扶持、共同成长的关系,是在生活的风雨中彼此依靠、在喜乐中共同欢笑的港湾。然而,当暴力侵入家庭,婚姻就不再是港湾,而成为牢笼。身体上的伤害固然触目惊心,但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心灵的摧残:恐惧、孤独、无助像阴影般笼罩着受害者,吞噬她们原本应有的尊严与幸福。
在刘女士的案例中,长期的家暴不仅剥夺了她的生命,也践踏了婚姻本应存在的信任与尊重。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,婚姻并非单纯的结合,它需要建立在爱、尊重与责任之上。如果其中一方将婚姻视作压迫、控制甚至发泄暴力的手段,那么这个制度的根本意义就已经被扭曲。
婚姻不是契约,也不是圣礼
在现代社会,婚姻常被理解为一种契约:两个独立的个体因情感、利益或生活便利而结合,彼此的关系仿佛是一份合同,双方按照约定互相履行权利和义务。这种理解有其合理性——婚姻确实涉及共同生活的安排、经济支持和情感陪伴。然而,如果仅将婚姻视作互利契约,就容易将“婚姻幸福”等同于个人利益的满足。一旦婚姻中出现矛盾、冲突或困难,契约式的关系便可能迅速瓦解,夫妻双方甚至忽略了家庭、子女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。
契约的逻辑是“有利则存,无利则弃”。这种思维模式在商业场合或日常交易中行之有效,却无法承载婚姻的深层意义。
还有一种观点,将婚姻视为圣礼。这种观点曾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,尤其在罗马天主教会掌控时期。虽然宗教改革对其产生了冲击,但即使在天主教之外,其影响仍然存在。从这一角度看,婚姻是一种由教会掌管的圣礼,像所有圣礼一样,能够将救恩的力量传递给参与者。毕竟,按照教会的说法,所有圣礼都是基督设立、交托给教会的有功有效的恩典标记,通过它们神的生命赐予我们。尽管这种观点被认为建立在圣经和奥古斯丁的著作基础上,但实际上它是建立在对圣经的误译和对教父著作的误解之上。
无论是契约观点还是圣礼观点,之所以令人信服,是因为它们都包含了部分真理。婚姻确实旨在为夫妻提供彼此安慰与陪伴,正如所罗门所言:“你要和你所爱的妻子享受人生,因为那是你一生在日光之下从劳碌中所得的分。”(传 9:9,新译本)婚姻生活是上帝对完整人生的理想。当上帝看到那人独居不好时,造了女人,并将她带到他身边,弥补了所缺之处。因此,上帝的意图是让婚姻带来幸福,让夫妻双方的生命更为圆满;不是让任何一方失落,而是让双方共同获益。然而,安慰与喜乐是婚姻的结果,而非婚姻的基础或本质。婚姻中缺乏这些,并不能成为解除婚姻的理由。
除以上两种观点以外,我们需要看到,婚姻不是买卖,它不以即时利益为衡量标准,而以责任、忠诚和承诺为核心。在基督教的教导中,婚姻被视为一种盟约,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物质利益的承诺。圣经中说:“因此,人要离开父母,与妻子连合,二人成为一体。”(弗5:31)这里强调的“二人成为一体”,指心灵、责任和生命的合一。
把婚姻看作盟约,就意味着爱不再是单纯的情绪或享受,而是一种行动,一种承诺。夫妻间的爱应当体现在理解、包容、守护与承担中。当对方遇到困难时,盟约激励我们坚持扶持而非计较得失;当矛盾冲击婚姻时,盟约促使我们耐心沟通而非轻言放弃。婚姻的盟约性质让两个人在风雨中依然携手前行,即使个人的感受不再如初,也仍然守护着共同的家庭和子女。
对基督徒而言,婚姻的最高意义,是显明基督对教会的牺牲之爱。这种爱不是单纯追求个人幸福,而是通过彼此的付出与牺牲,彰显超越自我的爱与忠诚。正如保罗在《以弗所书》中所言,丈夫应以基督爱教会的心爱妻子,妻子应以顺服与尊重回应丈夫。婚姻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神对世人的爱,也教导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宽恕、耐心与牺牲。
从这个角度看,婚姻的目的远不止互利或情感满足,而是教会和夫妻通过生活中的相互扶持、共同承担、宽容与牺牲,将神的爱具体化、现实化。婚姻成为一种神圣的课堂,让人在爱中成长,让彼此更像基督,也让社会看到爱的榜样。
家暴受害者的勇气与社会的责任
在家庭暴力面前,受害者往往面临复杂的困境:害怕报复、经济依赖、社会舆论压力,甚至担心家庭名誉受损。因此,他们常常选择沉默,将痛苦深埋。然而,沉默并不能保护生命,也不能让婚姻回归其应有的意义。勇敢寻求帮助,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,也是对婚姻责任的呼唤。
与此同时,社会各界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政府应加大对家庭暴力的宣传力度,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;相关部门应加强案件处理能力,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帮助;社区、学校和媒体应形成支持体系,为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导、法律援助和生活保障。
刘女士的不幸,让我们深切意识到,家暴摧毁了生命,同时也扭曲了婚姻的意义。在家暴之下,婚姻的本质提醒我们:它是责任、是承诺、是爱的实践。是基督徒夫妻效法基督舍己之爱的亲密之地。婚姻不是用来伤害彼此的工具,而是让两个人在尊重、扶持和牺牲中共同成长的过程。每个人都应关注身边的家庭暴力问题,勇于伸出援手,共同营造安全、平等和充满爱的婚姻环境。唯有如此,婚姻才不只是形式,不是契约,而是神赐给人类最美好的生命礼物之一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