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班增长的“秘诀”:不只在于歌声,更在于心灵

作者: 思想
来源:福音时报
2025-09-26 14:54:34
分享与播放

“为什么你们诗班带得那么好?人越来越多,有什么秘诀吗?”这个问题,或许在许多教会中都被提及过。当一位诗班班长向另一位发出这样的疑问时,背后是多少个夜晚的辗转反侧,是多少次排练后的失落与困惑。

我也曾是这样提问的班长。看着自己带领的诗班人数寥寥,声音单薄,而隔壁诗班却每次排练座无虚席,歌声洪亮和谐,那种不甘与焦急,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。

直到有一天,我鼓起勇气向那位“成功”的班长请教,他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:“我们没什么特别的秘诀,只是更关注人,而不是声音。”

这句话如同点亮了一盏灯,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“带领”。也正在这时,我得到了关于“三根蜡烛的启示。

三根蜡烛的启示

迷茫中,我向一位老牧师求教。他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点燃了三根蜡烛。第一根单独燃烧,火苗微弱摇曳;第二根与第一根靠拢,燃烧更旺;第三根加入后,火焰明亮而稳定。

“看,”老牧师说,“每根蜡烛的光没有改变,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,彼此温暖,每一根都燃烧得更明亮。诗班不是要找到更多蜡烛,而是要让现有的每一根都能相互照亮。”

这个故事让我恍然大悟:诗班增长的关键不在于“招募”,而在于“滋养”。

营造归属感:让每个人都被看见

我开始观察那个“成功”的诗班,发现他们最特别的地方不是音乐水平,而是氛围。排练前后,总有人围着新来的姐妹聊天;有人会记得上周某位弟兄家人生病,特意问候;每次排练结束,班长都会为每位成员祷告。

这让我想起我们诗班的小王。他声音条件很好,但来了两次就不再出现。我后来才知道,那两次排练,没有人主动和他说话,他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。

归属感不靠活动堆砌,而靠细节传递:一句真诚的问候,一次耐心的聆听,一个及时的拥抱。当人们感受到被真心关爱,他们自然会留下,并吸引他人加入。

平衡要求与恩典:在标准中注入温度

音乐需要标准,但带领需要恩典。那位班长分享了一个例子:他们诗班有位老姐妹总是走音,影响了四声部的和谐。但他们没有简单地请她离开,而是发现她有敏锐的听觉,便邀请她协助识别其他声部的音准问题。

“结果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服事位置,诗班也解决了难题。更重要的是,大家从中学会了彼此包容和欣赏。”

这让我反思:我的带领是否太注重音乐的完美,而忽略了生命的成长?是否在追求和谐的声音时,忘记了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关系?

超越表演:回归敬拜的本质

最触动我的是那位班长说:“我们始终记得,诗班不是表演团体,而是敬拜的带领者。当诗班成员真正理解每首诗歌的意义,当颂赞从心底发出,这种真诚会感染全会众。”

于是我们开始改变:每次排练前,我们会花时间分享诗歌背后的故事和神学意义;我们会为歌词中的每一句祷告,让成员先被歌词感动,再被旋律触动。

这样的转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:虽然我们的音乐技巧没有突飞猛进,但会众开始反馈说,我们的赞美更有“感染力”。因为从心中流淌出的赞美本身就有改变生命的力量。

从班长开始:活出你所传讲的

最后,那位班长诚恳地说:“我发现当我更多与神亲近,更少关注人数统计时,诗班反而自然增长。因为人们被吸引的不是我的能力,而是透过我显明的基督。”

这句话如雷贯耳。我意识到,我一直问错了问题。不应该问“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成功”,而应该问“我如何能更好地服侍眼前的每一位成员”。

亲爱的诗班班长,如果你也在为诗班的发展而困惑,也许秘诀就在于此:不是专注于如何吸引更多人,而是专注于如何更好地爱神爱人;不是追求人数的增加,而是追求心灵的契合。

当你开始真正关注每个生命的需要,当你带领的诗班成为一个彼此相爱、同心敬神的共同体时,增长不再是目标,而是自然的结果。因为真正吸引人的,从来不是完美的音乐,而是真实的生命;不是庞大的组织,而是温暖的归属。这,或许就是诗班增长最深、却也最简单的“秘诀”。
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版权声明

本网站来源标注是“福音时报”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。未经福音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(fuyinshibao2006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、网站、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,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,如需转载,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。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,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