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姊妹来到我们办公室寻求帮助。原来,她前一段时间遇到了车祸,导致现在丧失了劳动能力。不仅如此,现在就连来聚会都要家人开车接送。就在上个星期,她在教会慕道学习班看到撞她的那个弟兄,起初以为是看错了,直到第二次再见到他,才最终确认无误。王姊妹心里自然是非常生气,心想这样的人怎么能参加慕道学习呢?她找到教会,有两个想法:第一是暂停他的慕道学习,不能让他受洗;第二是请教会出面协商,让对方继续赔付后续相关费用。
我们随后对事情经过做了进一步了解。这位撞伤她的陈弟兄,化名陈xx,年轻的时候就没有个正经工作,现在岁数大了也没有什么积蓄。不过目前他已经向王姊妹赔了十几万,费用都是由陈xx的儿子支付的。平心而论,他的儿子已经做得很不容易了,毕竟年轻人,本身积蓄不多,能拿出十几万为父亲赔偿,显然已经尽了最大努力。
当然,站在王姊妹的角度来说,她确实非常的冤枉,毕竟自己是受害者,无缘无故遭到这样的飞来横祸,就希望对方能多赔付一些费用。在车祸后也立刻报警了,目前警察的意思就是叫双方互相协商解决后续事宜。
对于这件事,教会确实不好介入,一来事情已由警方介入,警方建议双方自行协商。二来陈xx家儿子已经赔了十几万,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,这笔开销实在不容易。陈弟兄一家并非故意拖延赔付,只是目前确实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。因此,教会也不好多说什么,就像有同工说的:“我们总不能逼着陈xx家卖房吧。”至于王姊妹说的要停止他慕道学习和受洗,这也是没有理由的。教会也不好做出这样的判断。
教会的弟兄姊妹在遇到难题后,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向教会寻求帮助和解决办法。这本身没问题,但关键在于教会需要合宜的方式处理问题。当他们向教会寻求处理办法时,教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信仰原则来回应,不能完全随着他们的心意来,如果信徒说什么就是什么,随意地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,比如随意地就停止陈xx慕道学习和受洗,这样也是不负责任的。教会停止他慕道学习和受洗的理由是什么呢?他并不是不赔付,也不是不改变,只是现在经济条件有限,不能赔得更多,但他和家人已经按照自家的实际情况,尽最大努力进行赔付。
因此,我们要引导信徒在面对纠纷时,首先秉持彼此包容、耐心沟通的原则,从信仰的角度劝勉双方以爱相待,而非急于用强硬手段解决问题。教会作为属灵共同体,更应成为化解矛盾的桥梁,而非矛盾的加剧者。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牧者或信徒代表,与双方进行深入交谈,了解陈xx家的实际困难程度和受害者的真实诉求,共同探讨一个既能体现公平又兼顾爱心的解决方案,比如协商分期赔付、寻找爱心帮扶资源等,让双方在感受到教会关怀的同时,也体会到信仰中彼此担当的真谛。同时,也要借此机会教导信徒,信仰生活中的问题处理需要结合真理原则与现实处境,不能简单套用世俗的评判标准,要让大家明白,真正的信仰实践体现在对他人困境的理解和对弱势群体的体恤上,用温柔与智慧化解分歧,才是彰显基督荣美的见证。
当然,如果教会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爱心,也可以对像王姊妹这样遭遇重大变故、生活困难的弟兄姊妹予以一定的帮助。钱财是其次,但爱心会让大家感受到温暖,也是支撑人继续好好生活的动力和勇气。总而言之,处理这类事情的核心在于彼此互相理解和包容,虽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,但却是我们作为信仰共同体必须追求和努力践行的方向。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