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信仰穿过炮火:1932年,上海教会那段往事

作者: 郑微末
来源:福音时报
2025-09-03 16:49:02
分享与播放
俞国桢

1932年的上海,空气里还残留着春节的喜庆,转眼间就被刺鼻的火药味吞噬。1月28日深夜,日本人的炮弹毫无征兆地砸向闸北,把一个民族的节日,炸成了一片瓦砾和哀嚎。曾经的十里洋场,一夜之间变成了人间炼狱。无数人拖家带口,仓皇逃离,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家园,更是活下去的方向。

这场战争,是历史甩给整个上海的一记耳光,也是一道叩问人心的残酷问号。

而对城里的基督徒来说,这更是一个用炮火写成的神学难题:平日里挂在嘴边的“信与爱”,在这一刻,到底意味着什么?是躲进租界,求一份乱世里的“独善其身”?还是听从那句“爱人如己”的教导,冲进火海,拉起身边的同胞?

上海的教会,没有沉默。他们用行动,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回答。这个回答,也成了一个民族苦难记忆里,关于信仰滚烫的见证。

一、有一种声音,比炮火更响亮

混乱中,真相最容易被埋葬。但上海的基督徒们,选择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炮声一响,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就立刻向各地的信徒发出信函,不为别的,就是请求大家为这片土地祷告,为受难的同胞守望。他们呼吁的团结,而不是仇恨,更是一种守护的责任。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女青年会,此刻也爆发出惊人的能量,直接向国际社会发电报,请求干预,为公义疾呼。

最让人动容的,是当时城里100多位英美传教士。他们明明有“治外法权”这顶保护伞,完全可以置身事外。但他们没有,他们选择和受苦的中国人站在一起,联名发表了一份声明,字字泣血,痛斥日军滥杀平民、焚烧家园的暴行。

这份声明,让世界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,听到了另一种声音,一个超越国界、无关私利,只为良知与公义而鸣的声音。这声音不大,却比任何枪炮,都更能穿透人心。

二、当教堂,变成了“诺亚方舟”

声音终究要落地,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当闸北、虹口的百姓像潮水一样涌入租界,饥寒交迫,走投无路时,上海的教会,向他们敞开了大门。

一座座教堂,一所所教会学校,一夜之间,都成了临时的避难所。“上海国际救济会”紧急成立,短短一个多月,就收容了上万名难民。你无法想象,在一家商场改造的收容所里,50多位中外牧师同工,是怎么不眠不休地照顾着3000个一无所有的同胞的。他们递上的,不只是一碗热粥,更是在角落里为孩子们办起的临时课堂,为女人们组织的缝纫小组,是想尽办法为失业的人寻找出路。这一切,只为了守住每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的灵魂,守住那份不该被战火磨灭的尊严。

青年会(YMCA)的大楼几乎搬空了自己,昔日的健身房、会议室,全都挤满了筋疲力尽的人。庄严的慕尔堂,也为这些颠沛流离的人,打开了圣洁的大门。教会学校里的童子军,那些半大的孩子们,冒着枪林弹雨冲进战区,硬是救出了上百个被困的老弱。

那一刻,教堂不再仅仅是祷告的地方,而是成了这个时代的“逃城”,是上帝在乱世里,为祂的子民预备的一艘方舟。

三、那一杯递给士兵的“凉水”

救助难民的同时,教会也没有忘记,那些在枪林弹雨里,为他们守住最后一道防线的十九路军将士。

女青年会的姐妹们,自发组织起来,搭建临时工作台一针一线,缝制了几千件棉背心送到前线。前线医院里伤兵爆满,护士不够,她们就紧急开办护理班,培训志愿者去战地帮忙。教会学校的学生们,也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,做着爱的服事。他们也许不会包扎伤口,但他们可以静静地坐在床边,听一个年轻士兵讲讲家乡的故事。他们帮不识字的士兵写家书,一天上百封,把烽火中的思念和“我很好”送回家。

他们还用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,去买水果和袜子。这些东西或许微不足道,却像圣经里说的那“一杯凉水”。东西虽轻,但因着那份单纯的爱,在上帝眼里,在士兵心里,重如千斤。

四、落在地里的,两粒麦子

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,有两个身影格外清晰,他们像圣经里说的那样,成了两粒掉进地里的麦子。

一位是年迈的俞国桢牧师,他是中国教会自立运动的先驱者。战争的大火,无情地把他毕生在闸北打拼下的心血——教会事务所和家,烧得一干二净。这个打击太沉重了,耗尽了老人家最后的心力。几个月后,他在忧愤中溘然长逝。他没有死于炮火,却无疑是为他深爱的国家和教会,献上了自己的全部。

另一位是正值风华正茂的刘湛恩博士,他是教会创办的沪江大学的校长。他是一位把学问、能力和信仰活成一体的教育家。战争期间,他担任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的主席,为了揭露日军的暴行,不顾个人安慰四处奔走,唤醒更多国人的抗争意识。这一切,让他成了日军的“眼中钉”“肉中刺”。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,他毫不畏惧,对朋友说:“我是一个基督徒,为正义而死,是我的荣耀。”1938年4月7日清晨,他像往常一样送儿子上学时,却突然倒在了特务的暗枪之下,年仅42岁。

一老一少,两位信仰的践行者,他们的人生应验了那句古老而神圣的话:“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,仍旧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结出许多子粒来。”他们用自己的“死”,为那个绝望的时代,结出了信心的果实。

今天,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,看到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家国情怀。那是一场鲜活的信仰实践。它让人们看到,当一群人真的把他们的信仰和脚下的土地、身边的人绑在一起时,能爆发出多么惊人的力量。那种爱,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难民嘴里的一口饭,伤兵身上的一件衣,是在邪恶面前一步不退的勇气。

炮声早已散去,岁月也换了人间。但那段在战火中活出来的信仰,像一种无法言喻的香气,穿过了近百年的时空,依然萦绕。好像仍然在无声地告诉我们:真正的信仰,从来不只是挂在天上的道理,而是能穿过人间的苦难,在邻居的伤口上,让你看见上帝的爱。
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版权声明

本网站来源标注是“福音时报”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。未经福音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(fuyinshibao2006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、网站、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,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,如需转载,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。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,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