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,从不计算代价:论教会中的“过度”给予

作者: 思想
来源:福音时报
2025-09-03 15:16:39
分享与播放

“你们给的太多了,对他们太好了。”这样的话语,时常萦绕在热心服侍的教会同工耳边。当我们为愿意来到教会的新朋友提供免费餐食,将最好的资源用在他们身上,以慷慨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新朋友时,这样的评价不时传入耳中。在这些声音背后,隐含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我们对灵魂的付出,难道真的会有“过度”之时吗?

神圣的“不划算”交易

从世俗经济学的角度看,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故事毫无“性价比”可言——一位完全的神,为不完全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。这种交换不符合任何理性计算的原则,却正是这超越计算的牺牲,彰显了神圣之爱的本质:爱不计较代价,恩典不权衡得失。

早期教会的生活图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:“信的人都在一处,凡物公用,并且卖了田产、家业,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。”(徒2:44-45)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出于某种社会理想,而是源于对灵魂价值的深刻认识——没有什么物质财富比一个灵魂得救更为宝贵。

香膏的启示:当慷慨遭遇质疑

圣经记载,马利亚用极贵的真哪哒香膏膏抹耶稣时,犹大提出“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周济穷人”的实用主义质疑。耶稣却称赞马利亚说:“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。”(可14:6)这个场景在今日教会中仍在以不同形式重演:当我们使用精美的材料印制圣经,当我们为礼拜准备优美的音乐,当我们为新来的家庭准备礼物时,总会有声音问:“是否太浪费了?是否太过分了?”

但我们必须明白,教会提供的不仅是物质帮助,更是通过这些行动传递神的爱和接纳。当我们提供一杯凉水、一顿热食、一个温暖的拥抱时,我们不是在施行慈善,而是在践行信仰,通过这些行动让人体验上帝无条件的爱。

平衡的智慧:在慷慨中前行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教会应当不计后果地挥霍资源。智慧与平衡是必要的。教会需要在圣灵引导下善用资源,避免浪费和不负责任的管理。但我们的出发点不应是“我们给了多少”,而是“基督给了我们什么”。当我们真正理解自己从上帝那里领受的白白恩典,就不会再计较自己给予了他人多少。

有人担心过于慷慨的给予会带来依赖或廉价感。但这种担忧往往忽略了恩典的本质——恩典从来不是基于接受者的价值,而是基于给予者的品格。神的恩典临到我们,不是因为我们配得,而是因为祂乐意赐予。同样,教会的慷慨不应取决于接受者是否“值得”,而应反映神无条件爱的特性。

结语:投资永恒

教会的事工不是社会服务,而是爱的见证。我们慷慨不是因为对方值得,而是因为基督先爱了我们;我们付出不是要换取什么回报,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无法回报的恩典。

或许会有人继续批评我们“付出太多”,但让我们记得,正是这种“过度”的爱,最能映照那召我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形象。在那日的天平上,我们所认为的“过多付出”或许恰恰是唯一能存到永远的投资——因为每个被拯救的灵魂,都将在那永恒国度中发出赞美之声,见证那不惜一切代价的爱何等长阔高深。

“因为你们蒙恩,不但得以信服基督,并要为他受苦。”(腓1:29)我们的付出,不过是回应那首先为我们付出的主;我们的爱,不过是反射那首先爱我们的神。在这永恒的光照下,再也没有什么付出是“太多”或“太好”的。

注:本文为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。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福音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!

版权声明

本网站来源标注是“福音时报”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。未经福音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(fuyinshibao2006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、网站、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,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,如需转载,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。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,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